前言
还记得特朗普第一任期对中国"狠到骨子里"的态度吗?如今这位总统却主动邀请中方代表团赴华盛顿密谈。
三天会谈结束,李成钢临走前留下一句话,看似平常却让人琢磨不透,值得特朗普团队认真领会。
作者-水
当硬汉总统低头的那一刻
华盛顿8月的闷热天气里,一场改写中美关系的密谈正在进行。
李成钢副部长带着中方代表团,从加拿大直奔美国首都,连续三天与美方马拉松式会谈。
这个选择很有意思:不是在日内瓦、伦敦这些第三方中立场地,而是直接在华盛顿,美国的政治心脏。
想当年,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对中国的态度,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让中国"彻底屈服"。
2018年,这位总统挥舞着关税大棒,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一度推高到145%的综合税率。
那时候的特朗普,在推特上天天喊着"让制造业回归美国",仿佛关税就是万能药。
华为、中兴这些中国科技企业,被他列入各种黑名单,打压得不遗余力。
但现实是个无情的老师。
中西部的大豆种植户叫苦不迭,原本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。
汽车厂商更是雪上加霜,零部件成本飙升,销量直线下滑,工人开始大规模裁员。
这个数据狠狠地打了特朗普的脸:原来关税战真正伤到的,是美国自己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对华中间品的进口仍然占到28%以上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美国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,关税只是自己给自己加税。
一句外交辞令背后
李成钢临别前说的那句话,表面上看就是标准的外交辞令。
"中美双方应该相互尊重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,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、稳定、可持续发展。"
28个字,听起来人畜无害,但内行人都知道,这里面藏着深深的门道。
先说"相互尊重"这四个字。
这可不是客套话,而是在告诉美方:别再搞那套居高临下的谈判姿态了。
中国不接受美国的单边主义,更不会在威胁面前低头认错。
要谈可以,但必须坐在同一张桌子上,平等对话。
再看"和平共处"。
这四个字是在提醒美方:中国不想和美国搞冷战,但也不怕冷战。
如果美方执意要将中美关系推向对抗,中国会奉陪到底。
但理性的选择是共存,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。
最关键的是"合作共赢"这四个字。
这是在直接回应特朗普的"美国优先"和"美国必须赢"的论调。
李成钢在说:你们那套"美国赢到底"的思路是错误的,贸易战没有赢家。
只有合作,才能带来真正的胜利,才能把蛋糕越做越大。
更深层的意思是:中国在为未来的合作划红线。
这句话既是期望,更是底线要求。
如果美方连这个基本原则都不接受,那后面的合作就免谈了。
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克雷格·艾伦听懂了这个信号。
他在会谈中直接说:"美国企业根本不能失去中国市场"。
这话说得很实在,也很无奈:美国商界已经认清了现实。
83%的美国企业希望继续与中国做生意,67%的企业反对再对华加征关税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美国企业界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集体不信任票。
李成钢那句话的威力,正在华盛顿的政治圈里发酵。
特朗普团队必须做出选择:是继续单边施压的老路,还是接受基于相互尊重的新型大国关系。
全球都在看中美这场大戏
中美关系的这场大转弯,全世界都在屏息观看。
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个大国的双边关系,更是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新洗牌。
日本首相最近的表态就很说明问题:日方打算抵制美国"围堵中国"经济联盟的努力。
为什么?
因为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,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2%。
日本企业在华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,雇佣中国员工超过100万人。
如果跟着美国去围堵中国,日本经济会元气大伤。
韩国的态度也很微妙。
表面上,韩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,但在经贸关系上,韩国对中国的依存度更高。
中韩贸易额达到3600亿美元,是韩美贸易额的3倍多。
如果中美关系继续恶化,韩国夹在中间会左右为难。
欧盟的反应更是耐人寻味。
德国总理朔尔茨最近访华,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。
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不同场合表示,欧洲不应该在中美之间"选边站队"。
欧盟显然不想被美国的对华政策绑架。
更有意思的是中东和拉美国家的反应。
沙特阿拉伯加入了中国主导的亚投行,巴西积极参与"一带一路"倡议。
这些资源出口国发现,中美经贸关系稳定了,对能源和矿产的需求就会增加。
他们的经济也能跟着受益。
中国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:我们愿意合作,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。
那么,特朗普会顺着这个台阶下来,还是继续死撑到底?
答案将在接下来的90天里揭晓,因为法院给特朗普的缓冲期就到10月14日。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
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,特朗普的这次"大转弯"其实并不意外。
历史上,大国关系总是在冲突与合作之间摆摆荡荡,最终走向理性平衡。
上世纪70年代,中美关系也经历过从敌对到缓和的过程。
当时的背景是冷战,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。
尼克松政府意识到,与中国对抗下去对美国没有好处。
于是有了基辛格的秘密访华,有了尼克松的破冰之旅。
那一次,美国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了中美关系。
今天的情况有相似之处:美国发现单纯的对抗成本太高。
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,特朗普需要一些能够展示的"胜利果实"来安抚选民。
农产品出口,特别是大豆出口,关系到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利益,这些州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。
如果能增加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,特朗普就能在选举中加分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,全球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。
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加起来占全球GDP的40%以上。
如果这两个经济体长期对抗,不仅双方受损,全球经济都会遭殃。
这种相互依存关系,就是中美关系的"压舱石"。
中国方面的态度则一直很清晰。
从稀土供应链到光伏组件,中国掌控着全球75%以上的关键节点。
在美方强推半导体国产化时,中企已经拿下了东盟电动车充电标准的制定权。
这说明中国有实力,也有底气与美国平等对话。
但中国也展现了灵活性。
在伦敦会谈结束后,中方给了美国90天时间,只要美方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,中方会继续稀土贸易。
这种"有原则的灵活",体现了大国外交的成熟。
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:大国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博弈。
当对抗的成本超过合作的收益时,理性就会战胜意识形态。
特朗普的转变,不是他突然开窍了,而是现实教育了他。
接下来的中美关系,很可能进入"竞争中合作"的新常态。
结语
中美关系这盘大棋,下到现在,双方都发现对抗是条死路。李成钢临别前那句话,与其说是外交辞令,不如说是现实主义的回归。
接下来的九十天,将检验特朗普是真心求合作,还是又在玩政治把戏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:全球经济的未来,系于中美这两个巨人能否握手言和。
你觉得这场转变是权宜之计,还是大势所趋?欢迎留言讨论。
理财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