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12月,朝鲜38军司令部迎来了一位意外的访客——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张震。
他此行目的明确,专程调查38军在白马山战斗中的失败原因。
这场战斗虽然已经过去两个月,但38军将士们心头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。连总参谋部都高度关注,可见此次失利的影响之大。
一、灵魂人物何处去?
先简要回顾一下白马山战斗的背景。
这场战斗发生在1952年10月6日至15日,持续了整整10天。
它是1952年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战中众多小规模战斗中的重要一环。自1951年底,志愿军停止了第六次战役的整体部署,进入了阵地战阶段,不再试图用大兵团在机动中歼敌。
第五次战役已证明双方力量相当,无论美军多么依赖空中和机械化优势,均难在机动作战中占上风。
于是,双方转向小规模袭扰作战,依靠坚固绵延数百公里的防线作坚实防御。
1952年夏秋,美军发动试探性进攻,出动营级战术单位冲击志愿军阵地,但未能攻破,只得留下一堆尸体,自取其辱。
展开剩余89%那么志愿军怎么回应?他们既不愿坐等敌人来打,也在思考能否主动出击。
这时,邓华主持的海岸防登陆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,使我军后勤运输畅通无阻,粮弹供应稳定。炮兵数量接近美军,虽然重火力略逊一筹,但迫击炮和小口径火炮极为丰富,还配备了坦克团,这是前所未有的优势。
邓华和杨得志商议后决定,不能总是被动防守,必须主动出击,遂形成了秋季战术反击战的决策。
所谓战术反击战,是以有限兵力,主要是团以下单位,对敌军营或加强连乃至排级单位及其防守阵地发起突然有力的攻击,目标是重创敌人有生力量并夺取阵地。
反击战分两批进行,第一批由12军、39军、68军三军主力出击,战果显著,炮火作用尤为突出。杨得志回忆时仍激动称,我军炮火“国内多年少见,感觉地面都在震动”。
第二批增加了15军、38军、40军、65军,加上第一批共七军参加。
其他军暂且不提,重点讲38军。38军在第一批反击中已表现中规中矩,成功攻占“猪排山”。
第二批准备时,情况却出现了变化,许多不利苗头开始显现。
第二批反击,志司更有信心和决心,体现为:
一是统一于10月6日开战,统一时间,严格控制节奏,打出气势;
二是兵力增加至七个军全部投入,准备充分,不惧敌军反扑。
但38军的情况却有不同。老军长梁兴初已调走。
梁兴初自1949年5月任38军军长,带领38军参加四次战役,经历初战失利到后续胜利,被彭总称赞为“万岁军”。他堪称38军的灵魂人物。
但秋季战术反击第二批开打前,38军领导层正处于调整期,梁兴初离开,新领导尚未完全磨合。
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战斗的不确定性。
二、38军到底轻敌了吗?
梁兴初长期作战留下病根,1952年3月回国治病,后升为第20兵团代司令,未上任,8月改任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,负责反登陆。
38军由副军长江拥辉代理军长,江拥辉是虎将,原112师师长,1949年任38军参谋长,熟悉部队情况。
但不久政委刘西元也回国,38军实际由代军长和副政委双重领导,造成一定空白。
这对38军备战影响较大。
并非江拥辉能力不足,而是领导层变动需时间适应,任何猛将由副职转主官都需磨合。
志司也察觉此状况,战前多次问38军准备情况,如不够可延期,但38军坚称10月6日准时开战。
志司只好督促其重点准备三方面:
一是炮兵要提前进入阵地,争取摧毁敌70%目标;
二是步兵提前做好连续爆破准备,打击炮火未能破坏的工事;
三是步兵进攻出发地与敌阵尽可能靠近,减少冲锋伤亡。
这些经验均来自第一批战术反击时的惨痛教训。
但据志司战后通报,38军未能彻底落实这些准备。
38军并非战斗作风粗疏,历来素质优良,轻敌并非粗心大意。
笔者认为,38军存在一定程度的轻敌心理,认为敌军只是韩军第9师,美军集中在二线,且第一批表现优异,第二批必能再创佳绩。
假如梁兴初仍在,或许会建议稳扎稳打。此点我们不得而知。
38军主攻铁原北的白马山(394.8高地)与箭头山(281.2高地),这两处为美韩铁原据点和通往汉城补给线的前哨阵地。守敌为韩军第9师,含3个团及1个配属作战的51团。
进攻前,38军爆发谷中蛟叛逃事件,有人简化为“突袭变强攻导致失利”,但这只是原因之一,更多问题仍在38军自身。
志司强调的三项准备,38军虽有开展,但力度不足。
以缩短步兵冲击距离为例,江拥辉《三十八军在朝鲜》详细记述:
38军与敌阵相距1600米,官兵集思广益,夜间潜伏至敌前野草丛中,采集野蒿草汁液涂抹衣帽以伪装。
战前两次试验,空旷列队时美军侦察机未发现,伏地时无青蛙叫声,效果良好。
114师340团4个连悄然潜伏,过小河沟时连长命令打湿衣物防止燃烧。
这些细节超出志司预期的准备。
谷中蛟叛逃虽暴露攻击时间与蓬莱湖放水计划,但未泄露潜伏细节,故其叛逃非失利唯一原因。
韩军未察觉潜伏,仅漫无目的地用冷炮和燃烧弹攻击,340团一营长柳万发被击毙,少数伤亡,但整体轻微。
由此可见,38军并非粗心大意,准备仍较充分。
但10月6日总攻后,意外接连出现,暴露38军准备不足。
三、反思
步兵冲锋表现有效,当夜夺得白马山主峰北侧高地,10月8日攻克主峰。
但随后出现意想不到情况:
1. 韩军步兵战意极为顽强,多次反冲击,夺回部分阵地。我军立足不稳被击退。
韩国版《朝鲜战争》第四卷指出,李承晚坚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战争,韩军士气因此提升。美军第3师集结于铁原南,韩9师师长下令不准再落败,誓不留下美军替补的耻辱,这极大激励了韩军。
据韩军记录,双方各发起12波攻防,强度罕见。
2. 韩军持续保持强大战斗力,秘诀在于金钟五师长实行轮换作战,不让任何营连续两昼夜作战,避免全营覆灭,保持部队战斗力。此外,他还强化了针对性射击训练。
相比之下,张震调研38军时指出新兵训练不足,许多士兵不熟悉冲锋枪,战前需临时培训。
3. 我军坦克团表现不佳。
配备的坦克4团仅出动6辆坦克,战前准备草率且无实战经验。三辆坦克途中陷车,三辆因道路侦察不足无法通过。箭头山进攻途中陷车五次。志司严厉批评其战斗效果极差,要求彻查原因。
韩军起初害怕坦克,但察觉坦克未有效射击后,轻蔑其战斗力,称其作用微乎其微。
4. 我军战斗发起后出现急躁情绪。
38军战术素质无大问题,但未充分战前准备,战斗中局势胶着,一些指挥员急于用猛攻速战速决。
尤其箭头山战斗,投入两个营兵力,却被志司批评为“羊群战术”,韩军也注意到志愿军密集队形,未做有效疏散,被弹幕击杀不少,显示38军急切求胜心态。
美军强大炮火支援是预计之中,我军也有应对策略。谷中蛟叛逃只是加快敌炮反应速度,并非胜负关键。
韩9师师长金钟五评价双方炮火均强,称志愿军炮击“不亚于我方”,或有夸张成分。
据韩军战史,美军除航空炸弹外,9师炮兵群发射炮弹18.5万发。
志司战后统计38军攻打两高地共消耗炮弹约21675发。
虽然敌我炮弹数差距巨大,但考虑美军炮火主要轰击纵深及预备地线,我军炮火全倾注于敌阵,支援步兵量级大致相当。
白马山、箭头山两处战斗,38军伤亡惨重:阵亡2802人,负伤4069人,总计6871人。韩军估计志愿军伤亡约八九千人,差异不大。
双方歼敌数字差异较大。韩军及美军记录韩军伤亡约3500人,我军官方记载则为8000余人,2014年修订为9300余人,参考了江拥辉《三十八军在朝鲜》。
不论歼敌多少,38军总体上是得不偿失。10月15日,三个师已无力继续作战,宣布退出。
江拥辉回忆,谷中蛟叛逃后若能立即总攻,敌军措手不及,美军炮兵难快速反应,或能减轻难度。或向志司报告推迟进攻,以吸引敌主力炮火,为其他部队创造机遇也不错。
遗憾的是,38军选择按部就班推进,陷入敌军节奏,导致伤亡惨重。
作为38军上级指挥的3兵团,未能对38军提出有效指导和提醒。
老军长梁兴初刚调走,这场惨痛教训令38军将士刻骨铭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理财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